132.朝堂的争执_绯闻太后的真实人生
米阅小说 > 绯闻太后的真实人生 > 132.朝堂的争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132.朝堂的争执

  太后主持守城,发太仓、府库粮帛赈济流民,保住平城,这些让魏国人人欣喜的事件却件件都让皇上不痛快,加在一起简直快把他气疯了!

  原本他准备好在城门楼上将太后守城的功绩全部抹杀,然后再给太后以及平城内的官员们安上一个胆怯无知的名声,最后再追究太仓府库的粮帛。

  还有太子,从生下来就被拓跋新成抱到了太后身边,拓跋弘根本不想认这个儿子,也不想将皇位传给他,如果能同时废了就更好,反正他还有更多的儿子,将来再立一个就是。

  但是,东城墙就在那时倒塌了,仿佛那城墙中自有神灵,专门出面替太后驳斥自己一般,让帝王在那么多的臣子和百姓面前失尽了颜面。

  当时拓跋弘不知道自己怎么从城门楼上走下来的,不知道自己怎么回到的皇宫,只记得到处都是人,所有的人神情都那样的可恨——若是自己不提前召集那么多人前来就好了,可是谁知道出丑的会是自己而不是太后呢?

  身为帝王,拓跋弘最怕的就是被羞辱,可是他却一直不能逃出种种的羞辱,即位几年之内,他经历了乙弗浑在自己面前趾高气昂,经历了太后临朝听政时群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。乙弗浑已经死了,他又杀了李弈、慕容白曜全家,罢黜了几位朝臣,总算能趾高气昴一回,现在再一次被打回原形。

  皇上不甘心,他要报复回去!

  城墙的突然倒塌,不仅为太后、源贺等守住平城的人提供了最好的支持,也使得许多跟随自己的将士们变了,自己费了不少心思才让他们相信平城根本无虞,太后与源贺等人的守城不过是胆怯畏战而已,但倒塌的城墙比任何说服都有力。

  而且跟随自己的将士们,他们的家眷也多半在平城,只要他们意识到平城曾经存在很大的危险,便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已不应该带走平城大半的守军,不应该没有及时回援,反而转向太后一面。

  这些都让皇上再无法追究太后和臣子们守城的失误,便是私开太仓、府库也只能轻轻放过。

  尚书李欣来了,悄无声息地走到御座前轻声道:“陛下,我们现在拿太后和源贺等人无可奈何,却可以处置那些流民呀。”

  皇上气得要死,可只能暗暗生闷气,在李欣的提醒下灵光一现,都是那些流民惹的祸——不,太后称他们为流民,但其实他们就是叛贼,毕竟围困过平城,就是叛贼!自己可以狠狠地惩罚他们!

  李欣瞧着皇上的神色,明白他被自己说动了。自从告发李敷至李家灭门之后,他知道自己彻底得罪了太后,也就更加依附皇上。只要皇上护着自己,太后再痛恨自己也没有用,因此他一向想皇上之所想,急皇上之所急,“天子若是追回他们自太仓领走的粮食,不只让他们受到惩罚,而且太仓便会再次充盈,魏国也会更加强大。”

  每每想到原本满满的太仓现在空了一半,皇上心里很不是滋味,他即位以来,没有什么能说得出的成就,最大的功劳就是积累了足够多的粮草。在皇上的心中,这些粮草就是魏国的根本,他执掌朝政的根本。

  除外粮草,皇上心里更在意的还有权威。追回粮草,正能告诫魏国的臣子和百姓,包括那些叛贼,相信太后是错误的,他们必须服从于天子!

  拓跋弘的旨意还没有发下,冯煦在北宫就知道了。

  当年乙弗浑专权的时候,她一点点地将臣民们聚在自己身边,掌握了更多的权势;这一次她借平城被围的时机只用了不到十天,便以雷霆的手段迅速得到民心,得到了足够的权势——历过失败的人,总会得到更多的教训,更快地成长。

  冯煦早已经猜到拓跋弘会向自己发难,也差不多想到他会用这种方法向自己挑战。

  “去太华殿!”冯煦吩咐,“太子也跟着我。”

  太华殿内正乱纷纷纷地吵成一团,向平秉性特别平和的高允气得白胡子都翘了起来,而源贺干脆抓住李欣要打,李欣用力一挣,头发便被揪了下来。原来他先前受了髡首之刑,头发被尽数剃掉,入朝后养了些时日却还不到一尺长,他又是汉人,不能梳索头,总要将头发束起来的,便加了些假发,怎么也不够牢固。

  许多人便大声哄笑了起来。

  拓跋弘高声喝道:“别吵了!”见没有一个人肯听,便拨出身上的腰刀,在面前的案几上用力敲着,“朕命令你们别吵了!”却一眼看到太后牵着太子的手走了进来,颇觉面上无光。

  他年幼时在北宫,太后曾经为他讲过魏国几代帝王的事情。

  曾祖父太武帝时朝堂便这样乱的,大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高兴时就笑,生气时还会动手打起来,太武帝也不以为意,甚至他也不会自称为朕。不过所有的臣子都真正佩服太武帝,也害怕他,不论大家争论得多凶,只要太武帝一开口,大家立即令行禁止。所以朝堂的乱并不是真乱。

  父亲文成帝初登基时,朝臣们非但还会吵个不停,而且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,可是在父皇杀掉了长孙渴侯与拓跋寿乐之后,再没有人敢把年少的父皇不放在眼里了,朝堂上便井然有序了。

  现在,太后正好看到太华殿里最不堪的一面。

  看着眼前一团乱,臣子们没有臣子的样子,皇上也没有皇上的样子,冯煦轻轻地皱了皱眉,径直走到了丹陛之上落了座,然后向下面挥了挥手,“大家有什么话好好说。”

  源贺等人也都看到了太后,便停了下来上前行礼,“太后,李欣唆使皇上下旨,令先前遣回各处的百姓重新上交粮草,并补回所领粮帛——如此那般,魏国岂不会再次大乱?现在东城墙还没修好呢。”

  冯煦点了点头,转向皇上,“我带着太子回到北宫,原不再打算多管朝中之事,可是今日突然想起赈济流民的粮帛之事,只怕皇上不能处置妥当,便带着太子过来了。”

  拓跋弘听着这样的话,满心不高兴,可是刚刚经过平城被围,他又不敢在太后面前造次,只能恭敬地答道:“太后,朕早已经成年了,又执掌朝政数年,处置朝中之事自不必太后操心,便是太尉所谓朕被李欣唆使也不可能,朕自有主张。”

  冯煦轻轻地叹了一声气,“若是皇上能将朝中之事都处置妥当,我又何必亲自来到太华殿呢?便是源太尉、高中书令这些宗室、老臣们又何必犯颜直谏呢?”

  源贺早松开了李欣,立即上前伤感地道:“正是太后的话,若是我们都不管,由着皇上胡闹,魏国可就亡了!”

  “太尉,这么说就是危言耸听了,”李欣匆忙整理好头发,“皇上早下令各地为太仓输粮,如今只因为刁民围城便免了他们的粮食,那么先前听从旨意的百姓岂不也要学那些刁民?如此以来,谁还会将粮食送到太仓?太仓无粮,国家才真正危险了。”

  高允便道:“若是这么说,逼着百姓们把免除的粮食重新交回,然后他们再次走投无路,再次跟着反贼攻打平城,那样就不危险了?”

  “陛下,太尉和中书令说的也有道理啊,”娄提是皇上最忠心的臣子,前些时日一直跟随皇上在武周山,也曾以为太后胆怯夸大平城被围的情况,但是他亲眼见到平城的东城墙倒塌了,立即就明白自己错了,因此诚恳地劝说皇上,“平城可是魏国的国都,若是再被围城总归不好。”

  源贺便道:“皇上,娄侍中都明白平城被围有多糟糕了。”

  拓跋弘猛然间意识到,太后到来之后,殿内不复混乱,大家的观点依旧不同,却都能压住怒火讲道理,而且当日他去武周山带走的臣子毕竟少,留在平城与太后一同守城的朝臣们已经占了上风,便马上道:“这一次朕会加派军队护卫送粮,既能保障粮食安全送到,也能保障百姓不被叛贼所乘。”

  “可是皇上能为各州郡送粮的人都派出军队?”源贺问:“自从慕容白曜被杀,南边只还有拓跋他一名战将独自支撑,好在刘宋这几年内乱不已,无心北上,否则我们还要派兵过去;北边的六镇里倒有两镇出现叛乱,又有柔然在北边一直虎视眈眈,其余四镇的兵马根本不能动;京郊大营原本几十万人,几处平叛调走了大半,皇上去武周山,平城内的守兵都不足,哪里还有兵可派?”

  魏国一向最自豪的就是拥有强大的军队,但源贺说的亦都是实情,在场的每一位都知道,事实上,如果不是京郊大营已经空了,前些时候也不可能发生平城被围。

  几十万的大军,在太武帝的时候南征北战,东伐西讨,从没有不够用的时候,不知为什么到了现在,明明没有真正的大战争,可就是左支右绌,根本不够用。

  “朕打算再征兵十万,”近年来魏国之内四处叛乱,拓跋弘早就觉出兵力不足,这一次平城被围,对他也是不小的触动,让他感觉更加不够安全,他用力地挥了挥手,“这样朕就能在一两年之内将所有的叛乱都平定下来,让魏国重新恢复过去的强盛,将来一统天下!”

  “陛下一向有宏图大志,征兵是必然的,”李欣就道:“自古以来,‘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’太仓有足够的粮食,才能是大军的保障。恰好太后赈灾时留下记录,我们便按名录一一查索,令百姓交出粮草,正可以供应大军。”

  “正是如此,”拓跋弘环视着四周,庄重地道:“朕不爱财宝珠玉,却最看重我们鲜卑的铁骑和太仓的粮草,唯有手握雄兵,太仓装满了粮草,朕的心才能安稳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my11.cc。米阅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my11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